研究对象经过用尽心思挑选,是两个同卵双胞胎姐妹,长相、性格、爱好等都一模一样,购物习惯也相同。即使分别逛商场,检查购物袋时经常发现买了同样的商品。
这次的实验,是让她们两个住在同一个酒店的相邻房间,姐姐看一天幽默小说,还伴有快乐歌曲,晚上再加餐一部喜剧电影,妹妹则看的听的都是悲伤的。
第二天一早,一起到同一家常去的购物中心分别购物,下午五点在大堂见面时,发现姐姐买了两大包衣物,而妹妹却两手空空。
我把这样的一个问题提给DeepSeek,它分析了足有一分钟,给出了洋洋洒洒的一大篇,还用了很多网络新词。为便于阅读,把商业本质的回答浓缩如下。
租金炼金术:地产商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持续现金流,而品牌支付租金本质是购买流量使用权。
符号消费剧场:橱窗陈列与灯光设计构成消费符号的沉浸式展演,消费的人在试衣间、网红打卡等行为,完成自我身份建构的社会表演。
阶层分异的显微镜:奢侈品商场与社区购物中心的区隔,精准映射社会分层。洗手间卫生纸品质、空调温度设定等细节,皆是隐秘的阶级语言。
当线上消费冲击明显,DeepSeek预测存活下来的商场正在进化为社会基础设施+——部分商业、部分社区中心、部分主题公园的融合新物种。
DeepSeek分析的头头是道,但总缺失人味儿,不够接地气。我翻阅了近期线上沙龙的讨论纪要,感觉更有启发。
专家A:商业的本质是做资产价值。其核心不是运营空间,而是经营空间,要让空间产生现金流。
专家B:商业的本质是以体验为主,需要空间能力与商品能力。实体商业经济价值公式已从销售额=流量×转化率转向空间价值=停留时长×情感共鸣度。
此时我用惯性逻辑,参照商业的本质段落,把专家的观点和DeepSeek的评价分别写出来,读起来未免枯燥。灵机一动,为啥不让DeepSeek改写成有趣一点呢?比如用对话的形式,并加入场景。回车键一敲,文字就像变了魔法。
场景设定:上海一家时尚餐吧,傍晚时分,DeepSeek、专家A和专家B围坐在一张靠窗的桌子旁,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夜景。桌上摆着几杯咖啡和一本笔记本,三人正在讨论商业趋势。
DeepSeek(微笑着看向两位专家):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商业的未来趋势,听说你们两位对这样的领域有很深的见解。今天正好有机会,不如一起聊聊?
专家A(斩钉截铁地):竞争会异常激烈,未来五年,上海近一半的购物中心可能面临倒闭。
专家A(点头):2023年上海有接近400家商场,其中前25名占了销售额的50%。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,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。很多中小型商场根本撑不下去。
专家B(应和着):确实,现在的商业同质化太严重了。商场想要活下来,必须走差异化路线,做足细分市场。
DeepSeek(若有所思):差异化确实是关键,但“近一半购物中心倒闭”这个判断会不会过于悲观?城市更新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,比如将一些老旧的商场改造成创意园区或社区中心。
专家A(思考片刻):城市更新确实是个方向,但改造的成本和周期都不小。而且,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化,单纯的空间改造未必能解决问题。
专家B(自言自语):新商业需要极其关注空间细节,让客户有深切的体验感。有时候,甚至要敢于“浪费空间”,创造一种松弛的氛围。当然,商业中的内容——有品质的商品和能体验到的生活方式——才是最关键的。
DeepSeek(微微一笑):我同意体验感很重要,但“浪费空间”也要有度。毕竟商场的每一平米都关乎坪效,需要精准计算空间的价值置换逻辑。
专家A(展望未来):我觉得中国会像日本一样,有更多商业品牌追求性价比。复合空间是一种重要趋势,它不仅是购物场所,更是代表生活方式的空间。
DeepSeek(点头):性价比确实是一个重要方向,但我认为未来的商业形态会呈现“两极化生存”。一方面,头部商场会向“城市地标综合体”进化,承担社交、文化、旅游等功能;另一方面,社区商业会聚焦“15分钟生活圈”,强化服务属性,比如生鲜、托育、健康等。
DeepSeek(继续解释):是的。在理性消费层,像临期超市、会员店(比如Costco)、便利店等会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基础需求;而在情绪消费层,品牌一定要通过文化认同或社群认同来绑定用户,提供情绪价值。
专家A(赞同地):情绪消费确实逐渐重要。消费者不仅为商品买单,还为情感和文化买单。
DeepSeek(总结道):最后,体验经济将成为胜负手。大盒子商场可以通过主题中庭、沉浸式展览塑造“奇观消费”,避免标准化场景陷入审美疲劳;而街区商业则凭借宜人尺度、历史建筑与露天市集,深化“松弛感体验”。
专家B(感慨地):听你这么一说,未来的商业世界真是既充满挑战,又充满可能性啊。
DeepSeek(微笑):是啊,商业的本质始终是满足人的需求,只是需求的形式在一直在变化。我们应该做的,就是紧跟趋势,同时保持独立思考。
(弹幕:作者看来是DeepSeek的初学者,为啥不在提示词里告诉AI说明DeepSeek就是你,且明确DeepSeek可以有语气,但不能有动作和表情,否则也太吓人了。)
(弹幕:不过读者可把DeepSeek的动作和表情作为拟人化修辞来看,不就自洽了吗?!只要这些观点确实是DeepSeek对两位专家观点的评价,就没有篡改原文啊。)
注:键盘敲击到这里,真不知下面两段该如何展开了。想想还是回到前几段的叙述风格吧,也算首尾呼应。
(就像投资股票,我们要看企业的当期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,还有看现金流量表,最终预判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。)
物美项目名义可分派率7.03%,线年投资这些REITs哪个收益最高呢?华润REITs表现最佳,年化投资收益率高且波动最小。
如何分析这个矛盾?其实在去年初的《葱花报告》中,已给了说明。派息率是由底层资产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结构共同决定,高派息率可能是通过高杠杆或其他财务手段实现的。
《葱花报告》认为关键是要关注现金流的稳定增长性。重点看三点:城市能级、商圈强度及产品本身。
产品除了硬件更要看运营数据,包括业态配比、租户结构、收入结构与租售比、租期长短等。
《郑萍报告》中提到了高和的三把尺子,就是位势尺子、稳定性尺子、增长性尺子来衡量。这些指标都能量化,但很复杂,如果用定性的简化尺子来衡量,就是选头部商业来投资。一类是区域头部的购物中心,一类是区域内能形成差异化的前两名社区商业。
7 社区商业投资还有机会吗?一年前,提到投资购物中心,险资朋友把头摇成拨浪鼓。解释说,看不懂啊或质疑电商冲击。商业REITs出来后,长期资本才逐渐转变观念。
而社区商业是否值得投资?这样的一个问题经常被问到,在去年底的万物云高和联手成立社区商业基金发布会上,我给予了非常坚定的回答,原因有两个。
会上分享了三个线年连续五年NOI都是上涨的,说明头部的社商抗风险能力强,现金流稳定。
Prompt:皮克斯动画电影的艺术水平,结合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蒙德里安的几何形体派艺术风格。画面描述了一家临街咖啡厅的内景,场景布置很简洁,色彩明丽丰富,主要以淡紫色和奶白色为主。傍晚时分,两位中年男子和一个人形机器人围坐在一张靠窗的圆桌旁,他们身着休闲复古绅装和果领毛衣,两个人类是亚洲面孔,机器人拥有人类的身体,但头部是一个能表达情绪的电子显示器,显示着“DeepSeek”英文字母和 emoji 表情笑脸,正在歪着头看着它的人类朋友,丰富正在思考,呆萌可爱。他们轻松地坐在沙发椅上,正在愉快的交谈,桌上摆着两杯咖啡和一本笔记本。他们背后是巨大的落地玻璃窗,窗外是繁华的上海街景,可以到武康大楼和东方明珠塔,城市的色彩多样且浓郁,主要是蓝色和深紫色为主,尽显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。整个画面充满了想象力,大全景,不规则构图,黄金分割点,注重场景的氛围感刻画,人物主题主要分布在画面的左半部分,色彩明丽丰富,对比强烈,画面简约,高清